這張是2006.01.18號交車當天的一張相片,06 CRV也是我人生中第一台自己買的車。
交車當時的心情就像小男孩第一次擁有自己的腳踏車一樣,人生的探索範圍因為她而變得更廣也更遠。車更提供了暫時自絕於外界塵囂的獨立移動空間,在往下一站的時間中,這2.5立方公尺的空間純為你所有,單純而無罣礙。而車子上的方向盤,滿足了男人駕馭的潛意識,原始的想望得到了紓解。孤獨與奔放在車上有了完美的交匯,我想這就是車迷人的地方吧。
這張是2006.01.18號交車當天的一張相片,06 CRV也是我人生中第一台自己買的車。
交車當時的心情就像小男孩第一次擁有自己的腳踏車一樣,人生的探索範圍因為她而變得更廣也更遠。車更提供了暫時自絕於外界塵囂的獨立移動空間,在往下一站的時間中,這2.5立方公尺的空間純為你所有,單純而無罣礙。而車子上的方向盤,滿足了男人駕馭的潛意識,原始的想望得到了紓解。孤獨與奔放在車上有了完美的交匯,我想這就是車迷人的地方吧。
當初換車,只鎖定wagon車型和SUV,sedan是完全不考慮的。主要就是為了空間和實用性。因為上台車是日系的Honda CRV,所以新車就鎖定歐系車款啦。
以歐系的Wagon和SUV來看,在100萬-300萬價格帶中可以的選擇不少。Audi A4 Avant/A6 Avant/Q3/Q5, MB GLK/C Estate/E Estate, BMW X1/X3/3er Touring/5er Touring, Volvo XC60/XC90/V60, VW Passat Variant/Touareg/Tiguan, Porsche Cayenne 等等,真是太多可以選擇。最後怎會選上X3 F25,中間真是有許多波折啊~
自從下一台車確定是Bimmer後,就在收集相關後續保養的資訊。因為,台灣的車價已經偏高很多,售後服務那部分就能省則省吧。間單來說,回廠保養一次要用7罐機油,原廠的Castrol 5W-30 LL04一罐是約600左右。一次下來光機油就4,200大洋,還不包括其他消耗零件和工資。其實機油這塊,只要買符合規範的機油,自備回廠換油都是沒有問題的,長期下來也可以省下不少費用。
因為,我訂的是有配置DPF的五期歐規柴油車,所以機油要選擇符合BMW LL04規範的機油。至於機油的認證與規範真的是太多了。每家車廠對自家引擎的機油規範要求,都有些許的差異。下面這張圖是引用自潤滑油添加劑公司,美國 Infineum所做的各種機油規範的比較表。
今天傍晚在慢跑的時候,覺得氣溫不再像前幾天那樣酷熱,跑起步來還蠻舒服的。
不經意抬頭一望,新月已然從東邊斜掛天際。此時黃昏的天際出現了成兩排“人”字縱隊飛行的候鳥,往南一路飛去。這應該是我第一次在台灣看到這樣的景象,原來在北國大雁南遷的畫面,身在亞熱帶的我也看得到。這些不知名的鳥下一站不知是何方,希望他們能平安到達目的地。
從四月份開始有換車的打算後,首先想到的是應該換台進口車。原因很簡單,進口車的車價雖然貴上不少,但是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的配備,一般都是比國產車齊全。加上進口車(德、日品牌)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扎實,所以方向確立後就先從德國車廠開始研究。
首先鎖定的是有德國國民車之稱的Volkswagon看起。Volkswagen是一間集團性的全球公司,總部位於德國狼堡【Wolfsburg】,全球約有30萬員工。Volkswagen集團旗下許多汽車品牌。包括Audi、Bentley、Bugatti、 Lamborghini、Seat、Skoda、Volkswagen等。目前Porsche也算是汎VAG集團的一員。這麼一個龐大的集團,當然會成為我的首選目標
原先的CRVII已經邁向第六個年頭了。在這過去兩千個日子裡,這台Honda的熱銷國產休旅車,忠實的執行他的任務,帶著我跑遍全台灣,看看里程表也有92,000公里。這段日子中,除了一次後輪軸磨損的異音,換過防塵套之外,沒有出過一次的問題。除了換輪胎外,就是一般例行性的保養。和我的第一台車Opel Astra F 比較起來,真的是好上太多太多。
至於歐系車呢?目前為止,我只真正擁有過Opel Astra F。這台應該是大二那年(1994)家裡牽的,在他去殺肉廠前,也跑了18萬多公里。這段時間中,除了引擎和變速箱沒出怪手外,其他大概都換過一輪。其中有兩次印象深刻的故障。一次是開到一半忽然熄火,原因是皮帶斷了;另一次是在國三回新竹時,開到一半車速拉不上去,大概只能開50-60km左右,一路龜到新竹。但是我忘了是修哪個部份。其他異音、慢速煞車無力、冷氣不冷等等許多問題就真的是罄竹難書。這些因素也造成了我對歐系車的印象不佳,在選購第一台車時自然以日系車為首選。原因是日系車的產品的穩定度,從Toyota的熱銷就不難看出,自己也曾經開過一陣子的Corona,唯一的評語就是開不壞。有人說,日本車就像日本的家庭主婦,默默的為男人付出,從不罷工。這雖然有點性別歧視的意味,不過我個人認為這是很貼切的形容。
離開前份工作不久。一天R君來電,告知前公司的BU head被換掉了。聽到這消息,心頭為之一震;不是因為這個消息,而是我對這件事早有感覺。
早在3個月前,當還在前公司任職時,常常和S君談到管理階層的問題。我們都在公司大約6年,在電子業(OEM/ODM)算是相當長的時間。基本上,我們都是屬於非乖乖牌型,想當然爾在仕途上就有點坎坷。不過這也給了我們旁觀者的角度,看看這間公司的興衰。